布瓦布榭是讓我踏上此次旅法行程最主要的原因,也因為有他才得以讓我開闊了視野,增添生命色彩,我將在此一週個人的心得撰寫如下與大家分享。

 

一、我的老師

個人參加的工作坊是Creation is Serious Play (創作是嚴肅的遊戲),工作坊坊的老師是Satyendra Pakhale。授課風格自由開放,尊重每一個人的創作想法,並適時給於鼓勵。不時提醒學員不要受限於現實中認知的限制,要能勇於嘗試各方媒材。對於老師重要的作品經由他的講座之後,特別說明馬形的椅座設計,讓他花了很多的心力,甚至兩度面對破產的邊緣,可見之重要。

Creation is Serious Play的學經歷:印度設計師,在瑞士修習產品設計並任職於Philips Design後,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個人工作室。自稱是「文化游牧人」,作品融合印度,瑞士和荷蘭三地的文化風格。作品涵蓋家具、燈飾、地毯和數位通訊產品等。知名大廠如義大利的AlessiBosaCappellini等都是他的客戶。作品典藏於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與巴黎龐畢度中心等機構。(引自http://www.xuexue.tw/vitra/ws10.asp

二、工作坊簡介

(一)內容:工作坊延請國際知名設計師擔任講學,結合各國學員的創意點子創作作品。

(二)主旨:啟動每個人的藝術創作及設計的潛能,以輕鬆愉悅的心情設計作品。

(三)授課方式:教學方式屬於開放式,無所限制創作主題。應用現有環境的事 物,尋求自己所喜好之物及可開發之物,因文化環境與性格不同各擇其所喜好,之後學員表達自己所選取物之因,說明其特質、形式各方面的探討。學員各自表達自 己的看法,相互吸收自己所認同的部份,老師基本上都很尊重每個人的表達內容,即使是很平常的一句話或想法。學員依自己所取材之物加上原有的想法,開始去創 作各式形態的作品,無限寛廣的創作內容。學員先以素描的方式加上些許的文字表達目前的想法。作品可能的發展方向,原則上老師還是以聽學員的表達及說明為 主。開始嘗試應用各樣的材質來表現自己的作品,在布瓦布榭中尋求自己可以使用的媒材,可能是地上的石頭、樹上的枝幹或是河中的水等,都可能成為自己作品的 一部份,老師強調認為不該被現有的材質所限制,可以無限制性,去做、去試及去想等。

(四)工作坊環境:工作坊的住宿環境良好,餐飲方面相當不錯,中、晚餐還有紅 白酒及啤酒,飯後點心一級棒,讓我在巴黎餓了多日可以在此得到飽食感。只是每餐的生菜沙拉讓我有點難受,不難吃只是吃久了有點像吃草的感覺,真想跟他們借 個鍋,炒一下青菜!氣候上早上有點涼,所以需穿上長袖的衣服。清晨整個布瓦布榭是罩在一層薄薄的霧中,相當的美麗。白天的太陽很溫和,但要注意防曬,晚上 則有滿天的星光陪伴。上課有時也會下些小雨,不過一會兒又是晴天日照。工作場所環境舒適自由,可以是在室外的草地、室內的桌上、湖邊、河床上,不需受到限 制,可說是相當自由的工作環境。在設備上工具齊全,材料種類尚可,如有特別需要的材質,可以提出工作坊人員會想辦法解決。布瓦布榭位於法國西南部,由巴黎 前往約3小時(高鐵約90分加巴士約80分左右)。周遭只有田園、森林、河川、湖泊,自然環境相當舒適。

  

三、工作坊記實

語言的溝通是此次參加工作坊最大的問題,因言語無法流暢與他人對談,無法取得 同儕之間學習,自己想法無法充份獲得表達。在課堂上探討的重點無法確實撐握,對於此在學習就受到些許的限制,難免有遺憾之處。但也刺激自我學習,深刻感受 到外語學習的重要性。在學員之間的互動因語言而受限,但以微笑面對所有人,仍會獲得各國學員的微笑回饋。自我學習不因語言的限制而受到影響,心情保持愉悅 及玩興的心情,在如此美好的環境之下,要能懂得享受。

課堂上的學習,我會想探究同學創作之點、觀念為何、點子起緣為何?在思維方式 有何不同。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優缺勢,吸收各方長才並為己用。我覺得最受用的是在教學上課的形式,個人認可以調整應用在藝術與人文的教學上,應該會有很大的 幫助,上課的過程先是探討材質、啟發形式、嘗試材質、觀念探究、相互的論、確定方向、製作作品。教師地位只是交流、引導及建議。

對我而言此次的心得有四點:(一)在語言上的衝擊。(二)接受不同的教學模式。(三)與各國學員共同創作。(四)對設計有了進一步的概念。

建議以後要參加的學員還是需要具備外語溝通的能力,在學習上才能有更多的收穫。

工作坊在晚上安排二場的講座,在有些觀念值得去省思。第一場是由Satyendra Pakhale老 師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創作理念等,他認為設計可以是現代與古代物品表現相結合,不應該強制分離現代與古代,舊有表現也可以有新思維與新表現,他引用纏繞的技 術於設計作品上來說明這個觀念。另在使用材質的意義上,如何讓設計品更富函附加意義,增加作品價值感,甚至可成為消費性的噱頭。他舉例取建築的廢棄玻璃回 收製作新產品,讓產品附加環保議題,而這樣的附加意義也是現代大眾所重視的議題,與其結合成為消費性的噱頭。講座中他提到:「現在我們認為是好的,在未來 不一定是好的,反之現在認為不好的,在將來不一定就不好。」這句話很值得省思,其實在我們生命歷程中或許已經見證了不少這樣的事情。

第二場講座是由Matt Sindall老 師擔任,他認為設計師是一項職業,並不是藝術家,設計師雖時要備戰,在腦袋中裝有無數的影像並快速播放著每一個影像,並得去想去做。他覺得設計不應該盲 從,但是是可以被影嚮。對於生活上所能看到、聽到及想到的任何事物,都可去聯想引發設計於作品上。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現實物的形式去引發,藉此製造作品,如 水漣、泡泡等各種生活現像都可以成為設計的題材。

 

四、我的作品

我是擇當地的小花草為創作的主題,擇其花及葉的形態,做出各種用品,其實並不 用那麼早就確定,不用太在意其結果可能會是什麼。經由課前的探討及引發創作後開始試材質,我首先利用小竹條去編織及以運用紙筒成彈簧的形態,基本上做的方 式可以是很自由,所以一開始真是有點不習慣,很好玩,如果語言上能再有進步的話,會更有收穫。

學員將自己所嘗試的材質特性及發展出來的形態作介紹,表現各式的樣式,將材質 的特性試著開發出不同於現狀的發展形態。之後老師將相同性質的同學分成同一組,開始組員之間的對談,從每個人的作品中去萃取出一些特色並結合成一件作品。 組員互相表示自己的看法,先討論出一個方向,一開始我們是以丟石頭為製作的方向,一開始認為活像個遊戲一樣,在原的思維中,會認為這也可以為創作的主題 嗎?但在這裡我該打破這樣的想法。

製作方向確定,組員依此方向各自再嘗試表現的形態,大約再花半天的時間將作品做出,老師再依作品開始指導各組可能發展的方向,此時的指導老師所主導的成份較大,不過基本上仍尊重組員的看法,老師只是提供意見者,組員也可以不列入參考。

再次討論作品形式並正式確定,進而討論作品的尺寸及使用材質等。製作作品之前還會先做個樣品之類的東西,樣品做完沒問題,才真正開始做作品。作品製作工程有點大,大家活像個工人,為製作作品而努力,花了不少的心力與體力終於把作品完成。

丟石頭雖然是相當平凡的一件事,卻成為作品的主題思想,其意境彼高,加上學員的共同努力,終於在時間內完成,組員也相當喜愛這件作品。發表時是在晚上,再點上蠟柱氣氛更佳,大家好似很讚賞我們的作品,幾日來的辛苦有了回報。

投的作品說明:

(一)投或丟石頭是一件平凡不過的行為,只要身邊有小石頭難免會手拿石頭隨興而丟,這樣的舉動似乎常存於每個人的心中,在孩子的身上更不難發掘。

(二)投的作品是在無意義當中尋找到意義,投石頭於水池中只是一種消遣、無聊甚至無意識之舉。圓的形式讓人可以面對面,情感舒適並營造可閒談的情境,相互席地而坐,水池的距離、大小誘使投石的行為,可以是閒談中的助興或是娛樂。

 

五、我的同學

此梯次學員分別有德國、義大利、土耳其、西班牙、英國、挪威、墨西哥、台灣、 韓國等。因為語言上的問題,與同學交談不深,只是見面的簡單的問侯語,這也是我覺得損失最大的地方。因國情的不同,同學所表示的性格也相當的不同,觀察起 來很有趣。西班牙同學熱情開朗、挪威及德國同學認真且自信、義大利及墨西哥同學勇於發表。

其它組學員的作品

 

總之此次的工作坊雖然有些遺憾,卻開闊了我的視野,感謝學學的協助及文建會的補助,讓我踏出自我的第一步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